友誼關介紹
又稱雞陵關、界首關、大南關、鎮(zhèn)夷關。位于廣西憑詳市中越邊境上,關樓兩邊百余丈,如巨蟒分聯(lián)兩山之麓,氣勢磅礴,是嵌鑲在中越邊境上的一顆璀燦明珠。
友誼關,居桂邊三關(平而關、水口關、友誼關)之首。因其建筑雄偉,形勢險峻,故又有“天下第二關”之稱,也是我國九大名關之一,歷代為中國南疆邊防要隘、戰(zhàn)略要地。1885年,清軍名將馮子材率軍在此痛擊法國侵略者,取得舉世聞名的鎮(zhèn)南關大捷;1907年,孫中山,黃興在此領導了永載青史的鎮(zhèn)南關起義。如今這里還留有中法戰(zhàn)爭古戰(zhàn)場,大清國萬人墳等戰(zhàn)跡遺址。五十年代,經周總理批準,改名睦南關。后來,為彰示中越兩國人民“同志加兄弟”的深厚情誼,又改名為“友誼關”。
鎮(zhèn)南關位置險要,在中越邊境之兩山對峙險坳處,離憑祥市18公里,距越南涼16公里,扼中越交通之咽喉。鎮(zhèn)南關初建于明洪武年間(1368-1398),關上設昭德臺。清雍正三年(1725年)建關樓一層,門兩重,貫以通道,外層額書“南疆重鎮(zhèn)”,內層額書“鎮(zhèn)南關”,中法戰(zhàn)爭時被毀。蘇元春督邊時又重建二層關樓,關后建有關帝廟和昭忠祠。光緒年間,太平知府甘汝來重修關樓,拆去關帝廟和昭忠祠,改建一幢法式建筑“法國樓”。爾后關樓在抗日戰(zhàn)爭中又被毀,僅剩底層拱城門。
建國初期,在城門上建一層樓閣,琉璃瓦頂,檐廊木柱,四周有欞窗。1957年,廣西省政府撥款重修關樓,1965年改建成拱式城門和三層樓,高22米,底層為石砌隧道型拱城門,公路從城門通過,城墻厚實,齒形城垛,兩邊石欄桿雕刻精細,門窗構圖精美。城門上“友誼關”三字為陳毅墨跡,字體渾厚,蒼勁有力。
現(xiàn)在我們所看見的關樓風姿偉岸,樓前有寬闊的廣場,兩旁木棉挺拔,松柏常青。廣場前側有棵千年古榕,傘形的樹冠,綠葉婆娑,仿佛在訴說友誼關悠久而古老的歷史。